在鍋爐運行過程中,尾部煙道再燃燒是一種極具危險性的故障,俗稱“二次燃燒”,指燃料燃燒產生的未燃盡可燃物在尾部煙道積聚,遇合適條件重新燃燒的現象。該故障不僅會損壞鍋爐受熱面,還可能引發(fā)煙道爆炸,威脅機組安全與人員生命,因此掌握其現象、原因及處理方法至關重要。
一、尾部煙道再燃燒的典型現象
尾部煙道再燃燒的現象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,初期易被忽視,后期則反應劇烈。首先,最直觀的表現是尾部煙道溫度異常升高,排煙溫度、空氣預熱器出口溫度會在短時間內驟升,嚴重時超溫警報會持續(xù)觸發(fā)。其次,煙道內會出現異常跡象,如引風機電流大幅波動,煙道外殼有發(fā)熱、發(fā)紅現象,部分密封不嚴處甚至會冒出火星或黑煙,同時伴隨刺激性焦糊味。此外,鍋爐運行參數也會出現紊亂,蒸汽溫度、壓力異常上升,爐膛負壓波動劇烈,氧量指示顯著降低,這些參數的聯動變化是判斷再燃燒的重要依據。
二、再燃燒故障的主要成因
尾部煙道再燃燒的根源是未燃盡可燃物的積聚與燃燒條件的耦合,具體可分為三類。燃料特性與燃燒調整不當是首要原因,若燃用揮發(fā)分高、灰分大的煤種,或爐膛火焰中心偏高、過量空氣系數不足,會導致燃料在爐膛內無法充分燃燒,大量炭粒、焦油等隨煙氣進入尾部煙道。設備缺陷與運行維護疏漏同樣關鍵,空氣預熱器、省煤器等受熱面積灰清理不及時,吹灰器故障未及時修復,會使可燃物在受熱面表面積累形成“火種庫”。另外,啟停爐操作不規(guī)范也易引發(fā)問題,啟停過程中鍋爐燃燒不穩(wěn)定,若未及時投入點火油槍或調整風量,易造成燃料不完全燃燒,為再燃燒埋下隱患。
三、科學高效的處理方法
尾部煙道再燃燒的處理需堅持“早發(fā)現、快處置、防擴大”原則,分階段采取措施。初期發(fā)現時,應立即調整燃燒工況,增大爐膛過量空氣系數,強化燃燒,同時加大吹灰器投入頻率,利用蒸汽或壓縮空氣清除積灰,阻止可燃物進一步積聚。若溫度持續(xù)升高,需緊急采取降負荷措施,減少燃料輸入,關閉煙道擋板,切斷空氣供應,營造缺氧環(huán)境抑制燃燒。當溫度超過臨界值(通常為300℃)或出現火星時,必須緊急停爐,停止燃料和送引風,關閉所有煙道、風道擋板,向煙道內通入氮氣或蒸汽滅火,待溫度降至100℃以下且穩(wěn)定后,方可開啟人孔門檢查清理。故障處理后,需全面檢查受熱面損壞情況,修復設備缺陷,優(yōu)化燃燒調整方案,避免故障復發(fā)。
綜上,尾部煙道再燃燒的防控核心在于“防消結合”。通過規(guī)范燃燒調整、強化設備維護、嚴格啟停操作,從源頭減少可燃物積聚;同時熟練掌握故障現象與處理流程,才能在突發(fā)情況時快速響應,保障鍋爐安全穩(wěn)定運行。